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安全专题

  • 核时代的海洋:挑战、问题和发展

    戴维·卡隆;王慧;余静;

    核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还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世界各国为了增强其军事实力,相继在大气层、水下和地下开展核试验。基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各国将海洋视为最佳的核试验场。此外,大量具有放射性的核废物被投入海洋之中,加之各国意外遗落的核动力船只残余,海洋沉积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针对核时代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海洋法律及政策对此做出了回应,从最初的追求利益平衡逐步演变为全面禁止故意将大量放射性物质排入海洋。当然,核材料的特殊性质也给海洋法的制定带来了不同方面的挑战。实际上,对海洋环境的关注点仅停留在禁止核试验上是不够的,应当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核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23年05期 v.40;No.17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东亚海洋安全竞合关系与发展趋势

    贺鉴;王筱寒;

    当前东亚海洋安全竞争与合作态势并存。美西方在东亚海洋战略博弈加剧、东亚国家间海洋权益竞争激化皆对东亚海洋安全构成了挑战。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共同海洋安全威胁、获取共同海洋经济利益以及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东亚国家已展开海洋安全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平台机制建设不完善、合作层次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应在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蓝色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东亚海洋安全关系朝着优态共存、共享安全和利益均衡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共同繁荣与和平稳定目标的实现。

    2023年05期 v.40;No.179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和位育”: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价值遵循

    王付欣;石爱炜;

    当前全球治理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海洋领域的大国博弈加剧,全球海洋治理既存在理论的困境,也面临实践的挑战。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加速推进都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遵循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统摄性的伦理观念,“中和位育”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和谐”“有序”“发展”的优良传统,也具有穿越历史的时代价值,在构建和平海洋环境、建立和谐人海关系、实现共赢外交关系方面引领全球海洋治理朝着安定有序的方向发展,必将对全球海洋治理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2023年05期 v.40;No.179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洋环境损害的预防性制度:规则、司法实践与进路

    马得懿;陈璐;

    为防范海洋环境损害风险,海洋环境损害的救济措施已尝试从事后赔偿机制提前到事中甚至是事前,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制度就此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显现。在依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部分搭建的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制度框架下,国际司法机构强化了预防性制度体系中的风险预防、审慎义务等原则性规定;同时通过创新性的临时措施程序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协商合作等程序性义务的履行。未来国际海洋环境治理应更加注重海洋环境损害风险的管控,进一步加深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的整体性、体系化理解,在实践中发挥国际裁判机构的司法能动性,明晰海洋环境损害预防性义务并合理运用临时措施保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程序性义务的履行。

    2023年05期 v.40;No.179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海洋历史学研究

  • 先秦诸子“海洋”观的多维意蕴研究

    李加武;章梦婷;

    先秦诸子的海洋观是我国海洋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首先,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无论是在空间层面,还是在时间层面,海洋都体现出无穷无尽和无始无终的特征,因此被看作形成宇宙的基础。其次,先秦诸子的海洋观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它代表了宽容、谦卑、宁静、刚健、有恒等美好品质。再次,海洋对先秦诸子而言也意味着对世俗认识、世俗价值和世俗生活的超越,以及对理想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最后,海洋也成为先秦诸子言说形上之道的现实喻体。

    2023年05期 v.40;No.17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清末民初地理教科书的编写看中国南海疆域的标绘——以胡晋接的著述为考察中心

    郭渊;

    清末民初史地学家胡晋接编纂地理教科书《新编中华民国地理讲义》,根据中国领土、藩属之地的变迁,以及所理解的领海、内海学说,阐述中国“旧有”和“现今”领土管辖范围的变迁。胡晋接与其弟子程敷锴编纂的《中华民国地理新图》第2图南海“国界”线,明确将东沙岛、西沙群岛绘制在内,表现出对中国南海地理范围的认知。《新编中华民国地理讲义》所编写的中国领土被掠夺、海洋权益被蚕食等内容,成为学堂上“国耻教育”的重要题材,并对以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国地理新图》绘制的南海“国界”线成为后继者研究和绘制南海地图的重要出发点和参照系,是中国南海传统疆域线绘制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

    2023年05期 v.40;No.179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杰克·伦敦太平洋作品中的麻风病书写与中国想象

    谭晓亮;赵祥凤;

    夏威夷是杰克·伦敦中后期创作中的重要地理场域。夏威夷书写相当程度上是伦敦地缘意识形态的真情流露。伦敦的麻风病书写不仅展示土著的腌臜破败,还隐伏着政治隐喻——麻风病被指责为“中国疾病”。尽管伦敦有意痛斥白人在夏威夷的非正义行为,却在无意识中迎合了殖民者的民族偏见。此外,日俄战争时期,作为战地记者的伦敦多次在文学作品中透露强烈的仇华情绪,其间的中国书写既想象式地塑造华人麻木不仁、安土重迁的负面形象,又不遗余力地渲染“黄祸”思想。伦敦的麻风病书写和中国想象与西方的主体性权威形成了互文性耦合关系,目的是为联邦政府攫取亚太地区的政治利益提供合法性辩词。

    2023年05期 v.40;No.179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女性主义反乌托邦的延续与分异——以《使女的故事》与《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为例

    刘相廷;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路易丝·厄德里克都曾以严峻、灰暗和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为据,想象与推演人类未来黯淡的生存境遇。一方面,《使女的故事》和《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皆以女性视角纠正了早期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性别偏见,并在相似的叙事特征中形成女性主义反乌托邦的延续,深化并拓展了早期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内部的分异,厄德里克对印第安问题的思考使反乌托邦小说的表达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为反乌托邦文学开拓出新的叙事空间。

    2023年05期 v.40;No.179 57-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群落建设体系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金武州;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承载着强国的重要使命。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如何加强海洋意识,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海洋大学立足海岛,依托校内外各类涉海平台,以“终身海洋人”为建设理念,以“从实践中学”为教学方针,以围绕繁荣“第二课堂”为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师生“懂海、爱海、用海”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具有海洋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构建了课程群、平台群、活动(载体)群和服务(公益)群的“四位一体”群落培养体系,解决了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海洋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问题,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实施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浙江海洋大学样本。

    2023年05期 v.40;No.17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课标视域下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丁芳盛;张家红;任绯;

    新课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规范。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贴合青少年的动荡性、冲动性、内隐性、心境化的心理特点,能整合美术、音乐、舞动、戏剧、写作、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和功能优势。该技术在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中具有很高的适配性和可行性,其教育实践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积极举措。革新心理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灵活组织课程形式,重视情感关怀,激发学生艺术表达动机,提高心理教师队伍专业素养都是实现应用的优化策略,能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2023年05期 v.40;No.179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0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共同富裕背景下海岛地区馆校融合发展研究——以舟山市为例

    袁素霞;

    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核。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地位和作用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舟山市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市,因海洋海岛的特殊性、地域的局限性,其公共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在与学校合作推进馆校融合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本文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融合发展进行思考研究,并从推进资源整合、实行数字管理、发挥优势互补、创新服务内容、深化顶层设计等方面探寻馆校融合的创新路径。

    2023年05期 v.40;No.179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语研究

  • 基于PACTE翻译能力模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安徽博物院中英文网站为例

    陈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获得了国家及民众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基于PACTE翻译能力模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特点,以安徽博物院中英文网站为文本研究对象,发现安徽现存非遗外宣资料中存在用词不当、翻译方法不当、文化翻译有误、不擅使用工具等情况,造成了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及工具能力的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中英文化的沟通交流,提高双语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翻译知识能力;博学宏才,提高语言外能力;与时俱进,提高工具能力。

    2023年05期 v.40;No.179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译家研究之理论融合与多元互证——以翻译家杨苡为例

    曹双飞;

    作为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家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然而,目前译家研究大多缺乏一定的理论模式与研究方法,形成了平铺直叙的史料钩沉研究定式。鉴于此,文章基于前人提出的三种不同译家研究理论模型,对其研究框架与研究维度进行融合与补葺,继而以翻译家杨苡为个案采用多元互证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翻译家杨苡在不同维度的分析,研究发现:理论融合与多元互证这一译家研究模式可以突破以往译家研究将文本内与文本外维度相互孤立的局限,使其内外互动、互补互证,有利于刻画一个多维、立体、真实的翻译家脸谱形象。

    2023年05期 v.40;No.179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