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绿色航运发展专题

  • 国际海运碳减排国际法制和行业规则

    徐国平;潘欣竹;

    在国际海运碳减排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相关法律规定不断得到修订。由于国际海运碳减排存在特殊性,其立法需要调和不同的基本原则。国际海运碳减排立法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为指导,制定了船舶能效和碳强度规则。下一阶段的立法重点将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碳减排措施。国际海运碳减排战略目标也推动了海运业及相关行业推出碳减排相关规则。

    2022年05期 v.39;No.173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盟绿色航运政策及其启示

    陈伦伦;赵彦浩;

    绿色航运是国际航运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欧盟委员会通过制定政策促进欧盟成员国内部绿色航运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欧盟绿色航运整体政策框架的制定、欧盟航运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的设立、欧盟船舶回收条例的制定以及欧盟一揽子气候立法提案的发布。以欧盟为鉴,为顺应国际绿色航运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绿色航运发展的策略上应主动出击,既要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和绿色航运相关的国际事务,又要在国内完善相应机制,加快实施促进绿色航运发展的各项措施。

    2022年05期 v.39;No.173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绿色航运法律与政策的发展历程、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

    姜彩云;

    我国绿色航运的法治化建设经历了立法文本从无到有,数量由少到多,立法理念由单一环境管理到协调发展,再到融入可持续发展航运治理理念的过程。实现绿色航运的法治化建设是完整、准确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必须在法制层面强化制度支撑,重视绿色航运法规层级低等现实挑战,完善港航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法制,构建航运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健全航运业节能减排激励政策,探索航运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实现绿色航运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的结合,发挥全球航运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

    2022年05期 v.39;No.173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航运背景下LNG动力船舶政策与法律研究

    卓睿璇;张高磊;卓红;

    在国际海事组织“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和我国“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航运业减少碳排放成为必然的趋势。全球范围内,LNG作为清洁燃料在船舶推进系统中的应用正在有序推进,我国LNG动力船舶的安全监管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并日臻健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LNG动力船舶和加注设施项目扶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意在从政策层面激发LNG作为船用燃料推广应用的活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地方政府应当从造船资金补贴支持、完善LNG加注站布局两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其出台的政策适应LNG动力船舶的发展需求。

    2022年05期 v.39;No.173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航运背景下船舶低硫法制研究

    吴佳明;金权;杨俊敏;

    在全球航运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船舶燃料的低硫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日趋严格的船用燃油硫含量限制标准,新型燃料产品在推向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燃料供应链的紧张。当前我国发展绿色航运除面临国际航运油源紧缺、成本上升等挑战外,还面临低硫化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强、低硫化技术体系的规范缺失等制度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绿色航运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完善绿色航运技术体系的标准和规范,维护全球航运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优化绿色航运供应链体系建设。

    2022年05期 v.39;No.173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绿色航运背景下北极通航法律问题研究

    李龙飞;

    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北极海冰急速消融,北极通航已具备现实基础。北极通航在大幅缩减航运时间、节省能源消耗的同时,对北极海洋环境、气候状况、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等相关组织及各国政府努力下,北极航运朝绿色航运方向发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极地规则》等相关国际规则在北极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积极成效,但仍遭遇诸多现实困境。对此,严格监管是绿色航运的首要前提,法律规制是航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际合作与中国参与是北极治理的关键途径。

    2022年05期 v.39;No.173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语

    郑少华;

    <正>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极具挑战的问题,对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为了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各行各业均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进程。航运业虽然是能效最高的交通运输方式,但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的占比却不容忽视。联合国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际航运业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其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探索低碳转型、发展绿色航运势在必行。针对绿色航运发展这一新议题,

    2022年05期 v.39;No.17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航运绿色化背景下国际航运碳排放交易机制研究

    郑少华;王慧;

    国际航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航运绿色化是国际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航运业实现绿色化有诸多工具选项,其中碳排放交易机制具有诸多优势。从国内外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运行以及国际航运业的本身特性来看,设计理想的国际航运碳排放交易机制面临诸多挑战。为确保国际航运碳排放交易机制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进行科学设计,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2022年05期 v.39;No.17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海洋文史研究

  • “里斯本丸”真相再观察

    唐洪森;沈健;

    80年前发生在浙江省舟山群岛东极海域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持续影响至今。近年来英国有关方面和团体经常性发起主题纪念活动,举办专场追思会。随着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暴露于世,深刻揭示了日军残暴行径及战俘的悲惨命运,极有益于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香港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毫无争议地证实日军虐待英联邦战俘的罪行,展示了控方证人对中国普通渔民义举的高度钦佩和感激之情。

    2022年05期 v.39;No.173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展史态·文学地理·赋家之心:海赋论

    倪浓水;陈慧慧;

    海赋是辞赋的一种,又是海洋文学的一类,自汉魏至晚清,一直存在。文章从海赋的发展史态、文学地理特质、赋家赋心与海洋的内在关系三个方面,对海赋进行综合性多维度的考察。认为海赋历史悠久、体量壮硕、情感丰富、文体优美,无论是在辞赋还是在海洋文学中,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存在。

    2022年05期 v.39;No.173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航海与英格兰民族国家意识构建——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为例

    杨莹璐;王永梅;

    航海叙事在西方源远流长,是观察人物进行远距离位移,从海外为民族国家获取蜕变契机的经典视角。作为海上民族,英格兰的国家发展与航海密不可分。自都铎王朝伊始英格兰逐渐唤醒民族身份并把目光投向海平线起,远洋航行成为其发展的必经之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围绕海船和海岛两大航海要素讲述被打断的一次跨国航行,以人物的航海经历反映英格兰在海外扩张上升期的民族国家构建。航行中的王船作为城邦之舟的变形,映射了十六七世纪的英格兰如何依托岛屿,以海洋主权、海洋经济、海洋身份浇灌其民族国家意识。

    2022年05期 v.39;No.173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治理研究

  •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缘起、挑战与路径选择——基于宁波北仑区的经验研究

    林静芬;詹国彬;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地方政府针对生态环境治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在阐释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理论缘起的基础上,基于宁波市北仑区探索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深度考察其创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现实背景、运行机制与实践成效,继而从制度阙如、合作难题、认识分歧、技术短板等维度识别和锚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从制度补正、多元合作、价值共享、技术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旨在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高效运转,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022年05期 v.39;No.173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

  • 薛涛诗拉森译本副文本的多维建构

    于锦涛;杨彩霞;

    副文本作为译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性资料。薛涛诗拉森译本《锦江诗选》的副文本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通过研究分析封面、标题、序言、注解以及评论等副文本要素,发现副文本不仅为理解正文本建构了宏观的历史语境,且指明了异域诗歌和特定文本之间的同构性。副文本为参与翻译活动的多元化主体建构了共在的场域,既展现了异域诗人的立体形象,又为目标读者建构起辅助理解的信息场,以充分理解译本中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信息。此外,副文本也为展示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化交流意识提供了空间。本文试通过对拉森所译的《锦江诗选》副文本多维建构功能的探讨,为汉诗的英译研究及其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2022年05期 v.39;No.173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评为学”模式在中国文化英语课中的应用

    李桠;刘晓英;

    本研究探索“以评为学”模式在中国文化英语课中的应用。教师采用示范点评、师评、自评和互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不同产出任务中把握口语测评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语音准确度及流利度,语言准确性、得体性与语篇连贯性,内容拓展度,情感表现。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可该模式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语音表现上的积极作用。口语前后测的机评成绩证实学生在语音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在语言方面提高不显著。对前后测表达内容的质性分析显示学生在后测中对主题词的同义和下义表述更加丰富。本研究教学实践过程显示“以评为学”模式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提升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必须与针对性技能训练相结合才能发挥较大效力。

    2022年05期 v.39;No.173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学研究

  •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内涵及路径研究

    雷铮;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现实需要。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有明确的制度逻辑、行动逻辑、时代逻辑遵循,它包含了四个带,即带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世情、党情和国情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也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针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组织设置、工作载体四个方面提出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路径。

    2022年05期 v.39;No.173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教学评价为分析视角

    张东;张雯煜;张敏;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强,还要求把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发挥育人功能。而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黏合度差异很大,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产生很大影响,也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应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主体出发,通过建立目标引领评价、课程内容评价和时效评价的分类评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机制,以服务于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高质量提升。

    2022年05期 v.39;No.173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