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烨;全永波;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崛起,海岸带因其能够连接海洋与陆地的特殊位置及独特的经济作用,近年来对其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导致了自然岸线的保有率出现了危机。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提出的"占补平衡"是一条较好的途径,但需要对其进行机制构建。该机制需要结合效率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最低安全标准原则,以先补后占机制为核心,以自然岸线市场化交易机制、监督保障机制为支撑,为实现自然岸线的开发与保护平衡,为达成自然岸线保有率任务提供借鉴。
2018年06期 v.35;No.15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朱雄;
环东中国海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东部沿海共同构成了"东亚地中海",近代以前的东亚跨海文化传播交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个稳定、持续的海洋社会人文网络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形成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体"。近代以来受西方海洋文化、西方秩序的冲击,海洋人文网络逐渐从整体走向"碎片化",传统海洋人文精神逐渐丧失,给东亚海洋人文交流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文化认同、经贸往来也逐渐走向衰落。深刻认识、总结东亚海洋人文网络的历史内涵与经验,对于推动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06期 v.35;No.15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孙晓博;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名字出自大海,她的生活与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海洋体验和海洋观念是多维度的:其一,茨维塔耶娃因为普希金的《致大海》(Кморю)萌生了"去海边"(кморю)的强烈愿望,从自然力和诗性的体验中获取了海洋书写的题材与形象。其二,茨维塔耶娃认同"生命源于海洋"的观念,多次体验海洋的生命属性、物理属性("含盐的海洋"),并在诗篇中借"海洋"表达生命的孕育与情感的苦涩。其三,基于大海的水平状态以及大海体现出的永恒、专政、神秘、恐怖与自我个体感知下的渺小、孤独、脆弱、无助,茨维塔耶娃不爱大海,甚至反抗大海。在海洋体验与海洋观念的支配下,茨维塔耶娃创作了一系列海洋诗篇,呈现了极具个人色彩的海洋形象。
2018年06期 v.35;No.15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