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历史专题

  • 《尚书·禹贡》中的“岛夷”与“舟山土著”考

    倪浓水;李丽婷;

    庄士敦认为《尚书·禹贡》所提到的“荒岛岛民”“草编服”和“东鳀人”,均指向“舟山土著”(古越族之外越人)。对此问题,学界有不同观点,也形成过热烈的讨论,尚未有一致性意见。其实,《尚书·禹贡》所论“岛夷”概念虽确实涵盖了“舟山土著”,但其内涵更为广泛,应归属于广义的“外越”成员,所指范围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一带。

    2024年06期 v.41;No.18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籍志书中的中国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思想

    许晓东;

    以海洋文化思想为视角,以文献收集、整理、甄别为手段,系统梳理古籍志书中从隋唐、两宋、元明到清末的海洋产业技术思想内容,进而把握志书海洋产业技术思想的整体发展脉络,考察其历史进程之轨迹。最后,对整理出的科技思想做深入研究,提取古籍志书中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海洋气候、潮汐等方面的海洋产业技术思想精粹。古籍志书的中国海洋产业技术思想研究对推进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与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具有当代价值,对推进中国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思想研究有重要意义。弘扬优秀传统海洋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推动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期 v.41;No.186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明互鉴视阈下妈祖叙事在琉球的传承与演绎——以日本近世文献《通航一览》为线索

    梁曦;

    妈祖文化的东亚传播,以琉球为开端。这一事迹不仅呈现在中国与琉球的正史、稗史记载之中,也呈现在日本江户幕府官方编撰的《通航一览》之中。与中国、琉球的记载不同,《通航一览》的记载一方面通过汇聚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而成为日本近世妈祖文化记载的“线索”,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琉球的妈祖文化集海洋文明信仰、朝贡体系观念、习合文化典范于一身的独特形态。

    2024年06期 v.41;No.186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情感意蕴视域下新乡贤赋能“两个先行”研究——基于舟山市的案例分析

    任杭璐;贝静红;

    新乡贤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资源。基于“乡愁”的情感联结,是新乡贤回归家乡、帮扶村民的逻辑起点。新乡贤群体回乡,能有效促进和推动乡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赋能“两个先行”。乡贤文化的传承与赓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也是中国传统乡村基层治理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乡贤文化的精神底蕴和情感意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2024年06期 v.41;No.18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外耦合视角下乡村产业振兴实践路径研究——以Y村茶产业的发展为例

    熊凤水;童政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中,既有的外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发展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而单方面追求内生发展模式又面临过程漫长、成效缓慢的低水平循环困境。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本文提出“内外耦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根植本土资源的同时开放地接纳外部资源,既有外部因素对内部发展活力的激活和带动,也有内部对外部先进经验的借鉴学习与吸收消化。研究发现,Y村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推进外部资源与本土资源的耦合联动,遵循“做足内功增强对外引力,善借外力激发内生活力,内外互构中推进产业振兴”的实践运作机制,形成内外联动、共同发力的农村新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探索和模式创新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2024年06期 v.41;No.186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舟山群岛新区论坛

  • 舟山宋韵文化遗址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

    花飞;任记国;

    宋代的舟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海防重镇,也是重要的渔盐产地和佛教圣地,其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是浙江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化遗址作为研究舟山宋韵文化的基础对象,对了解舟山宋韵文化面貌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经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舟山宋代古文化遗址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堆积浅、类型多样、选址多样和保存现状参差不齐等特点。从考古视角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史料,提出舟山宋韵文化主要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古港文化、海防文化、海岛古村落文化和古窑文化等方面。

    2024年06期 v.41;No.186 36-4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舟山群岛民间文书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章淑萃;夏文璐;梁凤惠;

    民间文书是基层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字资料,是社会记忆的缩影。舟山群岛民间文书涵盖契约、税票、婚书、分书等众多类型,随着时代变迁,其形制存在一定的变化,但由于文书契约的功能恒定性,决定了其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文书中土地买卖、租课收缴、婚丧嫁娶、家族延续等经济活动和基层社会变迁信息,具有鲜明的海岛特色,是研究舟山群岛史的地方文献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提高文书的利用率,提出建设舟山群岛民间文书数据库的初步设想和基本流程。

    2024年06期 v.41;No.186 44-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回眸与展望——写在认知叙事学走入中国20周年之际

    宋杰;

    自2004年认知叙事学被引介至国内,正好走过20年的历程。国内学者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投身于认知叙事学的研究工作:第一,在宏观层面述介认知叙事学和在微观层面探讨认知叙事学的某一具体主题;第二,研究认知叙事学领域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与著作;第三,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出发,分析和阐释叙事文本,进行叙事文本批评实践。国内认知叙事学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认知叙事学在中国将得到更深入持久的发展,从而为国际叙事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4年06期 v.41;No.186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我皮肤的城堡里》的族群伦理与共同体重建

    方奕翔;黄晖;

    乔治·拉明的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里》描绘了巴巴多斯岛上的殖民统治与社会动荡,通过少年G等一系列人物的生活展示了当地严重失范的族群伦理。这种族群伦理建立在当地黑人对历史的无知以及自我身份的长期缺失上,殖民者借助宗教、教育、代理统治以及牺牲仪式等手段使当地人民成为英国的附庸,并构建了极其失衡的殖民共同体。拉明通过呈现当地社会的分崩离析揭露殖民伦理的罪恶与资本家的谎言,激发黑人的主体意识,以黑色皮肤作为“城堡”,重新建构以种族为基础的世界性共同体,以实现加勒比文化自觉与种族平等。

    2024年06期 v.41;No.186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语研究

  • 续译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翻译学习愉悦与翻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杨炎雨;梁少博;

    对国内某高校196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进行10周的续译和非续译教学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续译对学习者翻译学习愉悦与翻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者入学时翻译学习愉悦与翻译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以续译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翻译学习过程愉悦、翻译学习氛围愉悦以及教师相关型翻译愉悦三个维度的翻译学习愉悦水平。此外,续译对学习者翻译技巧与学习、语言技能水平及教学效果与互动三个维度的自我效能感也有显著性提升。研究结果拓展了续论的研究视角,为培养我国大学生积极的外语学业情绪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4年06期 v.41;No.186 65-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超语实践+AIGC赋能”的英语师范生超模态自主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曾辰;

    超语是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超语实践在AIGC技术赋能下变得越发普遍,人类本能的超语能力得到了空前发挥,语言交互与意义建构呈现出多模态和整合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传统英语师范教育以语言的“能读会写”为中心、单一的识读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多模态化的教育语境,师范生应具备一种更高层次的识读能力——超模态自主识读能力。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落实:内容多模态融合,提升动态意义识读建构能力;构建超语空间,实现课内课外教学多模态互动;优化评估方式,构建超模态识读能力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2024年06期 v.41;No.186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中医文化关键词》看中医术语翻译的特点

    罗骞昀;罗选民;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掀起了“中医热”。因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特殊性,尤其是中医术语本身有一词多义等特点,翻译难度大,国际上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统一一直是个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进程。文章基于近年中医药术语翻译出版物《中医文化关键词》,尝试探索中医术语特征、翻译策略和特点,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标准化术语翻译体系建立问题,以期为加速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1;No.186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学研究

  • 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徐幼文;

    高校辅导员作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核心力量,其应急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现实需求及辅导员职责与价值的双重考量,高校对其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深入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形成机理和内在规律,文章从学校组织架构和辅导员个体发展两个层面,提出强化应急意识、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机制、锤炼过硬的政治素质、掌握全面的应急管理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六个维度的辅导员应急能力提升路径。

    2024年06期 v.41;No.186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