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法律专题

  • 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构成要件分析

    张晏瑲;樊星;

    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后,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刑事立法问题成为紧要议题。为切合我国法治发展与司法实践现状,依据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分别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对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讨论。海洋环境污染犯罪主体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现有相关条文表述为基础进行定义;海洋环境污染犯罪主观方面分析应以行为人对行政法认知程度为主要区分标准,并根据其对结果因素所持的心理态度进一步区分量刑;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客体的确定采用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说,这更符合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现状与实践需要;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要素应同时关注行政法违反与刑法违反的双重违法性,将危险犯纳入规制范围,并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2024年04期 v.41;No.18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主体的确立

    许宇锋;舒瑶芝;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主体地位在法律适用上遭遇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9条第2款为未来社会组织的发展预留了可适用的法条空间,可从法教义学分析视角出发,在多种法律解释路径下挖掘社会组织可适用的实体法依据。社会组织启动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建构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社会组织主体范围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主体外延保持一致,在起诉门槛上不应设置过高准入条件而需关注其资质性事项;社会组织启动涉海公益诉讼的地域范围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划定的法效范围相当;可采用“概括+列举”立法技术规定社会组织提起涉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政社检三元主体在起诉顺位设置上具有二层位阶。

    2024年04期 v.41;No.184 8-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历史学研究

  • 汉魏之际“附于海”地治策及相关问题探析——以青、徐近海政区沿革为中心

    王登昊;孟艳霞;

    建安三年(198),曹操委“青徐豪霸”以“青、徐二州附于海”,并调整了“附于海”地的政区格局。此举旨在稳定“郡滨山海”的“附于海”地,其地“群贼”众多,活动轨迹多变,颇具现实威胁。“东莱贼”和“海贼”同气连枝,是近海“群贼”的代表。经此调整,“附于海”地政区格局在汉魏之际出现了从简入繁再入简的波动,“青徐豪霸”和“群贼”异构同源,在曹操“厚纳待”下“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南北近海政权围绕“附于海”地积极开展海上事业,“追求从陆到海”之新海洋意识在汉魏之际的“附于海”地得到了具体呈现。

    2024年04期 v.41;No.184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民国时期岱山地区三大盐民运动研究

    郑春荣;唐海萍;

    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岱山盐民运动爆发频仍,其中1927年盐民运动、1936年渔盐民运动、1948年盐民运动在舟山盐民运动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三次盐民运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岱山盐民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演变路径,凸显盐民运动的革命积极性,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2024年04期 v.41;No.184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合则两利:翁文灏与1940—1945年的中美经贸合作

    杜强;郭薪璞;

    翁文灏是1940—1945年间中美经贸合作中方的主持人之一,无论是美国对华借款业务的经办,还是对美偿债矿品相关事宜的办理,及接收美国租华物资的准备工作,他多能做到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美方利益。由于美国是全面抗战后期主要援华国,所以翁文灏尽力做好中美两国的钨、锡等矿品贸易,悉心做好接收美国援华租借物资的准备工作,为1940—1945年的中美经贸合作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中美在此五年间的经贸合作有益于反法西斯战争,证明了两国合则两利的事实。

    2024年04期 v.41;No.184 28-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舟山群岛新区研究

  • “小小图书馆”红色文化探源与传承研究

    李守华;丁芳盛;

    “小小图书馆”发端于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爱党爱国、勇于担当、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是浙东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文化探源与传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舟山市图书馆和“小小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在“小小图书馆”红色文化传承中,双管齐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应继续拓展红色文化空间、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创新红色文化宣教模式、建设红色文化传承队伍等,助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024年04期 v.41;No.184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海岛红色资源类型、文化特征及价值转化路径——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熊孜;

    海岛红色资源“海味”浓郁、辨识度高,呈现与内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时代价值历久弥新。但在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与运用等方面,海岛也面临一些特定困难与不足。建议通过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整理海岛红色资源;应用数字技术,助力数字化海洋城市建设;推动共同富裕,融入新渔农村建设;坚持多元开发,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合力等措施,让海岛红色资源更好地绽放出动人魅力,涵养时代新人。

    2024年04期 v.41;No.18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研究

  • 地方、身份和逃避:《美国牧歌》中“亚当”的伦理选择

    张桃红;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扛鼎之作,也是全景解析越战时期美国历史与社会的先锋作品。小说展示了在地方不断丧失的状况下,主人公犹太移民瑞典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族裔身份危机。然而,在进行与身份相对应的伦理选择时,瑞典佬沉浸于自己建构的逃避主义世界中,以空间移动、田园想象和自我重塑等途径来逃避混沌现实、本民族文化和犹太人特性,始终扮演着“尽善尽美”的美国“亚当”角色,最终错位的族裔伦理身份使他陷入多重伦理困境之中,招致了悲剧性命运。罗斯以其深刻的道德探索,寄寓对美国犹太移民生存意义及其所肩负的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

    2024年04期 v.41;No.184 49-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新物质主义视域下“新怪谭”小说中的生命共同体书写——以《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为例

    唐红;王琛莹;

    杰夫·范德米尔在其新怪谭代表作《遗落的南境》中表达了对笛卡尔以来人/物二元认识论的新思考。他引入“超物体”概念,描述了物力赋能下X区域之于认识论范畴的超越以及对人类世界的不断渗透,借助人与物之间双重“跨体”纠缠来重构肉身物性的同时也瓦解了人与自然在文化语境中的分离状态,勾勒出“跨体未来”这一后人类生存新图景。该作的新物质主义书写从物的维度审视环境危机下的本体论,定义了人与非人间混溶共生的交互新范式,强化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为重塑人类世时代人/物关系提供了理论方案。

    2024年04期 v.41;No.184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外语研究

  • 反思性社会学视域下赵萝蕤诗歌翻译特点解析——以《草叶集》组诗《亚当的子孙》译文为例

    翟文慧;王桃花;

    赵萝蕤是惠特曼《草叶集》的首位女性译者,其译本获誉颇多。文章以《草叶集》中的组诗《亚当的子孙》为研究对象,从字词选择、语义表达和句式呈现三个层面,结合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中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对其翻译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赵萝蕤倾向于使用直译法,源于其人生经历中不断构建与内化的惯习、对“信”的恪守以及与作者惠特曼在不同场域中所积累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影响。

    2024年04期 v.41;No.184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从政治化阐释到普世性解读:《酒国》英译中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研究

    贺莎莎;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再现以及对作者人文思想的再现分析译本的文学性,接着在Factiva数据库中检索英美杂志对译本的评介文章,通过高频实词分析译本传播过程中的宣传重点及其建构起的小说文学形象,最后爬梳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分析读者对小说的认知,发现《酒国》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形象夹杂着政治化阐释和文学性赞扬。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引导阐释中国作家的人文思想,进而走出海外政治化阐释的误区,强化作品的普世性价值解读,促进形成积极正面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2024年04期 v.41;No.18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的高启评传与高诗英译研究

    谢宇欣;葛文峰;

    美国当代汉学家牟复礼所撰《诗人高启》是英语世界首部高启评传。牟复礼以“文史”为基础、以诗歌为主要素材,不仅勾勒出高启生平,还阐述了高氏的思想与人生态度,为西方读者成功塑造了明代高启伟大诗人的形象。牟复礼在《诗人高启》中翻译的高启诗歌再现了原诗的意义与形式。他兼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侧重情感与意象的传译。《诗人高启》在西方世界备受汉学界关注,是一部特色鲜明、意义非凡的代表性英文中国古代诗人传记。

    2024年04期 v.41;No.184 76-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高等教育学研究

  • 新时代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

    孙昕皓;徐裕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许多新挑战。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针对学生基层党支部人才队伍建设力量薄弱、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利弊相杂、学生党员考察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现实困境,打造由专任思政教师、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党员组成主要工作人员,融创更具时代特征的“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提出高校基层党员发展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校党建工作有所裨益。

    2024年04期 v.41;No.18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数字赋能海洋智慧体育创新教学与实践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魏汝领;刁学慧;刘宇晨;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为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深度融合,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海洋体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高校智慧体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集“智慧学”“智慧练”“智慧赛”“智慧测”“智慧管”于一体的高校智慧体育教学体系,重塑支撑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智慧体育教学实践模式。将数字技术融入高校体育,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与器材的限制,做到课内外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并通过建立学生运动档案实现精准运动画像和及时健康干预,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课余锻炼,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024年04期 v.41;No.18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