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文慧;王桃花;
赵萝蕤是惠特曼《草叶集》的首位女性译者,其译本获誉颇多。文章以《草叶集》中的组诗《亚当的子孙》为研究对象,从字词选择、语义表达和句式呈现三个层面,结合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中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对其翻译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赵萝蕤倾向于使用直译法,源于其人生经历中不断构建与内化的惯习、对“信”的恪守以及与作者惠特曼在不同场域中所积累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影响。
2024年04期 v.41;No.184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贺莎莎;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塑造包括译者对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传播者与接受者对译本的多样化阐释,反映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学的心理认知。为了更系统地揭示当代海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建构特征与困境,文章基于《酒国》的英译本,从译者对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再现以及对作者人文思想的再现分析译本的文学性,接着在Factiva数据库中检索英美杂志对译本的评介文章,通过高频实词分析译本传播过程中的宣传重点及其建构起的小说文学形象,最后爬梳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分析读者对小说的认知,发现《酒国》在英语世界的文学形象夹杂着政治化阐释和文学性赞扬。笔者认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引导阐释中国作家的人文思想,进而走出海外政治化阐释的误区,强化作品的普世性价值解读,促进形成积极正面的海外中国文学形象。
2024年04期 v.41;No.184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谢宇欣;葛文峰;
美国当代汉学家牟复礼所撰《诗人高启》是英语世界首部高启评传。牟复礼以“文史”为基础、以诗歌为主要素材,不仅勾勒出高启生平,还阐述了高氏的思想与人生态度,为西方读者成功塑造了明代高启伟大诗人的形象。牟复礼在《诗人高启》中翻译的高启诗歌再现了原诗的意义与形式。他兼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侧重情感与意象的传译。《诗人高启》在西方世界备受汉学界关注,是一部特色鲜明、意义非凡的代表性英文中国古代诗人传记。
2024年04期 v.41;No.184 76-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