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治理专题

  • 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治理能力提升:理论逻辑与路径分析

    全永波;宁粟凡;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治理能力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分析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海洋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海洋治理能力提升的关联性,构建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框架,通过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改革,塑造海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海洋治理能力新的跃升。

    2024年03期 v.41;No.18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等距离线在国际海洋划界方法论中的地位变迁、原因及启示

    孙杰;孙传香;

    《大陆架公约》第6条规定的“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与2009年黑海划界案正式确立的三阶段划界方法均将等距离线置于其重要地位。尽管国际法院与其他裁判机构否认适用等距离线方法的强制性,但等距离线方法在国际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却渐趋广泛。经审视后发现,可预测性和操作方便性是等距离线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保持个案之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也是裁判机构选择该划界方法的重要理由。基于此,因存在领土主权争议或海岸线长度占优势以及当事国大陆架不共架而反对适用等距离线方法的国家,需对将相关争端提交司法程序或仲裁程序的解决方式持审慎态度。

    2024年03期 v.41;No.183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海商法与体育法交错视野下的帆船运动碰撞责任分析

    孙思琪;金怡雯;

    作为海商法与体育法的交集领域,帆船运动碰撞事故的侵权责任认定实质是海商法维护航行安全与体育法倡导体育自治的冲突与协调,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三组关系:一是责任类型层面,帆船运动碰撞事故如果符合船舶碰撞的构成要件,同样属于海商法意义上的船舶碰撞,应当优先适用船舶碰撞法;二是责任成立层面,技术型纠纷通常可以优先适用《帆船竞赛规则》,但基于价值取向、法律效力、意思自治等方面的原因,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责任型纠纷应当优先适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三是责任免除层面,帆船运动碰撞事故适用自甘风险规则时,应以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为中心,综合考虑航海活动的海上特殊风险、船舶财产损害的严重程度、是否构成品行不端等因素,从严认定重大过失。

    2024年03期 v.41;No.183 16-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学研究

  • 苏轼两浙仕宦的治政策略与理念——以奏议为考察中心

    武建雄;

    苏轼一生三次仕宦两浙,知杭州期间频繁上书宋廷,奏请赈灾恤患、修缮官舍、减免赋税等事。在两浙治理策略上,苏轼采取了轻税薄赋以宽减民力、浚湖开河以恤吏便民、纠贪刺恶以礼刑平等的措施,表现出勤政务实的政治品格。苏轼两浙治策体现出民本、均平与豫立的治政理念。其勤政爱民的儒家人格与治政业绩,赢得两浙士民高度赞誉。

    2024年03期 v.41;No.183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唐太宗的慎赦思想与行赦——兼论唐代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黄姗;刘锡涛;

    随着唐代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赦宥制度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大赦、曲赦、录囚等各种赦宥方式在唐太宗时期日趋成熟和规范。唐太宗借慎赦思想塑造“明君”的政治形象,并使得赦宥的政治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然而,慎赦思想的实质却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唐太宗以多种赦宥形式来实现其对帝位继承合法性的证明,配合对外征服战略、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以及减轻民众赋役负担等,为唐代政权的合法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24年03期 v.41;No.183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舟山群岛新区论坛

  • 鸦片战争浙东海上反击战考实——以侵华英军文献为中心

    邱波彤;邱妤玥;

    1841年8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侵华行动,10月,英军相继占领浙江定海、镇海、宁波。清军计划于三地同日举兵以收复失地,但以岱山为策源地的浙东海上反击战未能如期展开,其因成谜。清人贝青乔在其《咄咄吟》一书中称驻岱山清军畏惧英军,不敢出战。此论对后人正确认识及评价这段历史造成较大影响。据英军文献记载,英军在侦知情报后,数次对岱山展开围剿,打乱了清军海上作战计划;但清军依旧在敌严密防范下展开各项准备,并于1842年4月14日发动大规模海上反击战,影响了英军进攻杭州的作战计划,彰显了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2024年03期 v.41;No.183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公共价值视角下海岛城市公共服务可达性研究——基于舟山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数据分析

    栾庆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其均衡性和可达性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海岛城市在公共服务可达性方面具有先天劣势。文章基于舟山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数据,运用核密度法、网络分析法分析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并结合可达范围所覆盖的面积、人口比例与增加学校体育设施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特征大体一致,大部分以人口集中区域为核心形成聚集,其他以散点围绕街道中心分布;定海区和嵊泗县可达性较好,普陀区和岱山县较差,“10分钟健身圈”规划要求下可达性整体情况较差,公共体育设施较少、分布不均和路网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定海区、普陀区和岱山县增加学校体育设施后,可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以公共体育设施为例,文章进一步就海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4年03期 v.41;No.183 45-5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学研究

  • 论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尹景书;

    运用多元系统论,从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性、读者视野、出版商等维度整体考察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情况。结果表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数量多、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占据了该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状况,以及中国社会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文化认同及其嬗变过程。

    2024年03期 v.41;No.18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论莫马迪《日诞之地》中的景观、记忆与自体形塑

    张娟;

    在小说《日诞之地》中,莫马迪致力于凸显景观与记忆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作为形塑主人公自体回归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要阐明景观、记忆与自体形塑之间的共生关系。部落景观保存并形塑着个体和群体的记忆,记忆则唤醒个体重新融入部落景观,促使人物重审自体。从部落景观到城市景观,从记忆到现实,回归者最终在重拾记忆层面及现实层面的部落景观中领悟到自体存在的真;在与部落景观的再次融合中,回归者重构自体归属。

    2024年03期 v.41;No.18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外语研究

  • 论译者的“有形可见”

    魏泓;

    文章对历史上的译者角色从“隐形”到“显形”的嬗变过程进行描述,继而提出“有形可见”的说法,阐释其内涵,并阐明其与韦努蒂“有形可见”观点的区别,然后进一步论述译者“有形”而“可见”的观点,认为翻译总是译者能动的创造性行为。译作反映着译者的才识与能力,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是译者的“有形投射”。

    2024年03期 v.41;No.18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浙江省海岛非遗文化概念英译研究——以舟山非遗文化代表性名录为例

    邵瑶;张杰;

    海岛非遗文化代表着海岛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厘清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问题,让海岛非遗文化“走出去”,对于推动海岛文化交流、保护海岛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海岛非遗文化概念中文化负载词多、文化内涵缺失、表达方式差异大三个英译难点,尝试提出准确性、简洁性、统一性三个海岛非遗文化概念英译原则,并主张异化翻译策略下的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类别词、音译加注四种具体翻译方法,以期为海岛非遗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提供服务。

    2024年03期 v.41;No.183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高等教育学研究

  • 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的社会创业教育模式

    王丽娜;李萍萍;鞠芳辉;

    社会创业是嵌入多重制度逻辑的特定类型的创业活动。社会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能否有效运用与整合相互竞争的制度逻辑,即社会福利逻辑、商业逻辑和公共部门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社会创业教育模式基本框架,认为有效的社会创业教育除了教授学生关于社会创业所需的通用和专门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多重逻辑链接与整合技能,通过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创造过程这三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运用相关逻辑并逐渐实现内化,从而进一步在社会创业实践中实现创造性整合和运用。

    2024年03期 v.41;No.18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X+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王飞;宋伟华;丁天明;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着力把握好教师队伍、教学用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为核心的建设体系,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挖掘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打造高质量的“理论 + 思政、实践 + 思政、科研 + 思政、竞赛 + 思政”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024年03期 v.41;No.18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编辑学研究

  • 学术期刊协同组稿模式研究

    张明炯;

    组稿是学术期刊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和常态化工作,对实现选题计划、保证期刊质量、涵养作者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学术期刊的传统组稿模式已显现诸多不适应性,需要导入协同理论进行系统性再认识,并通过多主体共同组稿、多举措实施组稿、多环节助力组稿,推动构建学术期刊协同组稿新模式。

    2024年03期 v.41;No.18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视剧字幕准确性研究与提升策略——以《黑玫瑰》为例

    缪诗超;杨阳;

    以《黑玫瑰》为例,深入剖析剧中的语言交流环节,细究对话与同步字幕的精确匹配情况。结合剧情脉络和背景,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字幕进行逐一校对,共发现90余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字误用、文化典故引用谬误、翻译偏差、声画不符四个方面。究其成因,与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足、监管制度真空与追责机制缺陷、制作环节自检责任缺失、字幕质量反馈机制缺乏有关。为此,应提高编辑人员整体素质,建立质量监督与激励机制,完善电视剧相关机构审查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播出反馈体系,以提升电视剧文字质量,确保观众获得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

    2024年03期 v.41;No.183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