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治理研究

  • 基于行政许可和社员权的碳排放权双重结构研究

    朱晖;沙洪艳;

    碳排放权作为大气环境管理的手段,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试点开始现已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但对于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尚无定论。碳排放权的设定过程本质是一种行政许可,即通过核定的配额取得,具有公法的性质;而通过对碳排放权实施机制的分析可知其也符合社员权的特征,具有私法的性质。明确碳排放权的双重属性,有助于扩大交易主体,创新交易平台机制,激发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力,实现市场调控和政府监管之间的平衡。

    2023年04期 v.40;No.17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海洋空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孟雪;滕欣;张盼盼;

    海洋空间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对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国家机构改革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为背景,从规划编制、审批许可、执法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分析了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管理现状,发现当前海洋空间资源管理存在精细化管理工具缺失、立体用海管理不足、管理权责有待完善、防灾减灾重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开展涉海详细规划编制、完善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管理、优化海上构筑物弃置管理、建立协调机制和合作关系、建立海洋灾害管理体系等建议,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高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v.40;No.178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双碳背景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姚丽娜;孔德荣;

    受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有关海洋渔业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子系统共1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作出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趋好,但在双碳背景下仍需进一步加大海洋渔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相关政策、大力培养相关从业人员、调整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同时积极推进海洋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2023年04期 v.40;No.178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挪威的北极战略:实践路径、挑战与愿景

    王浩宇;

    作为北冰洋沿岸国家,挪威在北极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挪威颁布《挪威政府的北极政策》,阐述了北极地区对挪威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挪威参与北极事务的路径。挪威参与北极事务具有先天优势和较高的话语权,但其北极参与仍受条约碎片化、地区冲突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且新时期挪威在北极地区的目标已由保守的经济开发战略向进攻性的地缘政治战略倾斜。挪威的北极战略强调北约是其安全的基石,重视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员国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北极地区的紧张局势。挪威参与北极事务既是北极治理的需要,也借此实现其在北极地区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目标。

    2023年04期 v.40;No.178 26-3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生态文明研究

  • 逻辑·内涵·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维解读

    吴洁;周宏;熊美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挖掘与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和理念的总结与吸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缜密、内涵丰富,极具实践价值,其生态系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治理观、生态环境观等理念充分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优先性、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生态民生的建设性、生态治理的法治化、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清洁美丽生态世界的发展都提供了科学指南与价值指引。

    2023年04期 v.40;No.178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审慎适用

    白鑫雨;王秀卫;

    《民法典》1232条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绿色原则在环境侵权领域的重要体现。然而,立法在环境侵权领域创设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后,学界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这一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能否适用惩罚性赔偿的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为了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当从立法解释、环境公益诉讼和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一致性以及私人执法的角度论证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中适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析在审慎适用的基调之下惩罚性赔偿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中适用的合理路径。

    2023年04期 v.40;No.178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古代文学研究

  • “易象通于比兴”:章学诚比兴诠释的学术史意义

    厉运伟;

    章学诚的比兴诠释植根于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针对比兴之公共性及其象喻传统的失落而发。“易象通于比兴”命题的标举,正在于揭示比兴在官师合一、文道合一的时代作为公共符号的深层文化原型,以及作为兴情传统与象喻传统的历史根源。章氏一方面积极肯定比兴的兴情传统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又力图重振比兴即象取义、联类比推的象喻传统,其目的并非求证比兴作为文学特质的审美自律属性,而在于重建比兴的公共符号性质,回归文道合一的理想之境。此一主张,内在地寄寓着学问之道指向当前治道人心、关怀社会、介入现实的精神旨趣。

    2023年04期 v.40;No.178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销金锅”入诗考及成因分析

    李正爱;

    “销金锅”是元代兴起的一个著名诗歌意象,初专指杭州西湖文化消费的极度奢侈,后泛指挥金如土的城市奢侈消费。该意象元时入诗,明清时被诗话广泛讨论。关于“销金锅”入诗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中晚期熊进德的《西湖竹枝词》,但据笔者考证应始于元初南宋遗民诗人汪元量的《西湖旧梦十首》。“销金锅”意象之所以会在元初入诗,究其原因与南宋灭亡在深层文化心理上的刺激有关,是元初南宋遗民诗人为反思南宋历史和社会文化侈靡而有意选择的结果。

    2023年04期 v.40;No.178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舟山群岛新区研究

  • 集体记忆视角下红色精神的传播探赜——以蚂蚁岛精神为例

    陈浩哲;陈改玲;

    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历史时期集体性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征。传播和发扬红色精神是守好红色根脉的重要途径。蚂蚁岛精神是浙江孕育的红色精神,传播好蚂蚁岛精神也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研究引入集体记忆理论,从传播学角度系统梳理了蚂蚁岛精神内蕴的集体记忆,以其“展示形象”与“传播实践”为切口,重构蚂蚁岛集体记忆。为突破当下“时空范围局限”“代际传播减弱”“叙事衔接不畅”等传播困境,提出“完整叙事强化品牌”“现代复刻唤醒记忆”“拓宽产业传播精神”等传播策略,以此提高红色精神的传播效能。

    2023年04期 v.40;No.178 64-6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浙江海岛地区博物馆发展新路径——以岱山县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为例

    杨宁;姜瑞雅;陈依婷;

    面对新时代、新形式、新需求,如何响应时代的召唤,进一步激发海洋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浙江海岛地区博物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岱山县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依托区域海洋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集群效应,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发展。文章聚焦海岛博物馆的馆际联合、馆校联合和文旅融合发展,根据博物馆业绩和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了浙江海岛地区博物馆可以采取相应的提升措施:强化馆际交流合作,推动“云上博物馆”建设,协同丰富馆藏资源;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拓宽授课空间,构建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开发文旅专线,施用创新机制;适应互联网新时代,裂变信息传播,打造“蓝调”生活。

    2023年04期 v.40;No.178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外语研究

  • 中国海洋古籍英译研究综述

    朱晓玲;

    为了解近40年来中国海洋古籍的英译及译介研究情况,以1984—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135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以Cite Space为研究工具,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由图谱可见:近40年来,研究论文数量基本呈上升态势,发文作者间因师承关系后续虽有合作,但机构间的合作仍有待拓展;论文载体大多为普通期刊,但近年来权威、核心期刊开始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的译介;研究主要围绕《山海经》与《镜花缘》的英译展开,主题为整体翻译策略与方法、各种名称翻译、译者/译本比较、文化语境与英译、英译史与文献综述、英译传播与接受等;研究趋势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背景下海上丝路行记的英译、传播与接受、文本中呈现的国家形象及跨文化意义等。建议加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副文本研究、多模态翻译研究、译本传播与接受研究,以及国家形象研究。

    2023年04期 v.40;No.178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介甫《边城》英译副文本对乡土中国的异域再现

    胡作友;曾惠婷;

    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讲述乡土中国的边缘生活与边缘文化。学界对《边城》英译本的研究虽然呈现出多维取向,但对其乡土特色的翻译研究却鲜有人关注。作为连接译作与读者的纽带,副文本在提供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调节、帮助读者理解、提高译本可读性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金介甫在翻译《边城》时对副文本进行了较好的运用,使其在呈现《边城》的乡土风貌、乡民形象和乡土文化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金介甫在运用副文本建构《边城》乡土中国的风味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解读《边城》乡土风味的路线图,为《边城》后续译本和中国文学外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2023年04期 v.40;No.178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哲学 艺术学研究

  • 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逻辑变奏

    闫博;邓雄雁;

    从逻辑维度可以更宽广地考察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渊源,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康德先验逻辑中“幻相的逻辑”是拜物教批判的认识论资源,黑格尔辩证逻辑中“逻辑本体化”启发马克思建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逻辑汲取了康德“真理的逻辑”和黑格尔“概念的逻辑”中的合理要素,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所追求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三者统一。实践逻辑内化在《资本论》中构成资本逻辑批判、异化逻辑批判,支撑着《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2023年04期 v.40;No.178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漆艺的新材料应用研究——以亚克力材料为例

    吴竟诚;

    我国的漆艺发展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继承漆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艺术的观念、形式和风格,力图创新突破。特别是对涌现出来的新材料、新造型等方面介入漆艺作品的表现研究,漆艺作者不断在做各种尝试:如通过将亚克力等新材料引入漆艺作品中的应用实验研究,拓宽了漆艺作品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对我国当代漆艺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2023年04期 v.40;No.178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