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海洋文化研究:区域海洋经济建设专题

  • 面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宁波舟山港海向全球化嵌入与突破

    马仁锋;倪欣欣;李东霖;

    港口间货运是港口及港口城市间的重要联系纽带,是衡量港口及其母城海向全球化嵌入的重要指标。根据2012—2020年世界主要船运公司航运数据构建宁波舟山港海向联系网络,分析网络的中心度及核心—边缘结构,甄别宁波舟山港海向联系演化特征,进而利用派系过滤算法分析宁波舟山港海向联系网络的核心结构体系以及海向全球化嵌入模式。研究发现:(1)宁波舟山港的海向联系网络呈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网络尚未稳定,联系主体仍是亚洲半核心城市港口,重要关联节点为香港港、巴生港、东京港,边缘城市港口与宁波舟山港联系仍然较弱。(2)宁波舟山港海向联系度增幅低于整体网络密度增幅,嵌入方式采用国内核心港口—亚洲核心港口—对象港口模式;海向主动嵌入对象由亚洲核心区向地中海、北美、欧洲地区的港口扩展。

    2021年04期 v.38;No.16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广东沿海经济带府际博弈现状及其策略选择

    陈敏婕;张玉强;

    广东沿海经济带横跨东西两翼和珠三角多个城市,是广东打造"一核一带一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基于博弈理论和模型,广东沿海经济带府际博弈表现为同质政府博弈和异质政府博弈两种类型,并在实践中呈现出大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布局同质化、产业内过度竞争等"囚徒困境"现象。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过大、整体发展理念欠缺、地方政府对利益最大化的片面追求以及博弈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为此,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建立博弈合作共识、构建博弈合作机制和搭建府际政策交流平台,是广东沿海经济带府际博弈走出"囚徒困境"的现实策略选择。

    2021年04期 v.38;No.166 10-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中国当代文学中海洋书写的解读路径

    叶澜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海洋书写内容繁多,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采取何种解读路径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代文学作品中海洋书写的解读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社会学解读法、启蒙解读法和生态解读法。这三种路径代表了主流的解读类型,实际上也呈现了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当代海洋书写存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但评论者在判断海洋文学的价值高低及其代表性时,仍需注重作品中的"海洋意识"。将海视作独立客体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未来海洋书写的方向。

    2021年04期 v.38;No.166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使女的故事》:女性、文字与契约政治

    汪汉利;徐雨婷;

    在《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描述了基列使女被国家强制生育而沦为"花朵"的命运:她们被剥夺阅读书刊、观看影视作品及文字表达等权利,成为政权、神权和男性权力书写的对象。然而,阿特伍德创作《使女的故事》并非为了女权主义批评,而是以此揭示17世纪新英格兰政治体制和清教统治的本质。使女被"感化""挽救"和"授精"的不幸遭遇,影射了美国马萨诸塞殖民地"猎巫案"中受害"女巫"的命运。使女与基列国家签订契约而被纳入专制统治体系,则是海湾殖民地时期契约政治和权力实践的重演。

    2021年04期 v.38;No.166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孤儿》中的记忆书写

    宋杰;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以自传性的片段式回忆为叙事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主人公兼叙事者班克斯对童年记忆的探寻。然而,记忆的不可靠叙述造成了班克斯对自我身份的解构,并由此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其对创伤经历的回忆和再现,呈现了创伤修复的过程,而叙事行为本身构成其伦理性的言说。班克斯对个体记忆袒露的同时也再现了集体乃至民族所经历的创伤,这种对历史记忆的呈现凸显其通过追寻证据,勇于担负起记忆的责任。小说以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记忆碎片为叙事媒介,通过对记忆、身份、创伤、历史等主题的关注,体现出石黑一雄写作中反思生命、观照历史的人文关怀。

    2021年04期 v.38;No.166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希腊艺术中的黑人形象

    冯定雄;郭艳;

    希腊艺术品中的黑人绘画主题反映了希腊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在早期希腊艺术中,有关黑人的选题主要是来自战争题材,描述的内容主要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但黑人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较为粗糙。古典时期希腊艺术中对黑人的描绘明显继承了早期希腊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发展。到希腊化时期,关于黑人的艺术主题更多地从宗教神话转向了世俗世界,艺术品中的黑人社会地位并不高,它体现了艺术主题的新变化,是整个希腊化时期艺术风格的表征,这与种族主义者所鼓吹的种族歧视没有任何关系。

    2021年04期 v.38;No.166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舟山群岛新区论坛

  • 18—19世纪英文文献中的浙东沿海地名Cape Liampo探析——以苏格兰人坎宁安的书信为中心

    姚艳波;

    1700年苏格兰人詹姆士·坎宁安作为东印度公司商船"伊顿号"随船医生来华后,在舟山期间写的两封书信中有对浙东沿海地名"Cape Liampo"的描述。作为早期西方人亲历中国的重要英文文献,坎宁安书信分别载于《哲学汇刊》《航海旅行纪事集》《中国丛报》以及《欧洲人对中国植物的早期研究》。本文通过解读这两封书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收录情况以及注释,发现这些英文文献对"Cape Liampo"这一地名的记载经历了Khi-tu、Ketow、Ke tou、"岐头"(k’i tou)的演变,反映了18—19世纪欧洲人对浙东沿海的地理认知和对中国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021年04期 v.38;No.16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舟山神话《绿龙》的形态结构分析

    周敏;

    位于东海之滨的舟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滋养了许多海洋神话故事。其中,神话故事《绿龙》讲述了发生在舟山金塘岛的绿龙护岛的故事。作为口头文本流传下来的故事,其文字简洁拙朴,情节简单,结构细致迂回。本文拟采用俄国结构主义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在《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中所建构的神奇故事形态结构理论模式对《绿龙》文本进行分析,将《绿龙》文本中的情节逐一拆解、对应并分析情节的功能性,以揭示故事文本的独特结构和艺术性,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试图构建地方神话与更为宽广的语境中的神话对话交流的可能性。

    2021年04期 v.38;No.16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和法学研究

  • 《民法典》视野下环境民事责任的体系化构建

    崔金星;熊佳;吕美佳;

    我国《民法典》"绿色责任"条款较原《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从侵权行为样态方面新增了"破坏生态"的侵权责任,建构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完善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内容。在为环境责任体系化构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司法适用上的挑战。当前应以环境责任体系化发展为契机,从厘清民事责任与环境责任为出发点,以生态恢复论指引环境责任体系的建构,优化赔偿损失责任形式的适用,引入环境行政主体的责任,重视环境禁令的功能,构建融多功能、多形式责任形式为一体的环境责任体系。

    2021年04期 v.38;No.166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冠肺炎疫情中民众抗疫行动与意愿的中介效应研究

    李萍;

    通过2020年1—3月浙江省社会心态调查数据,重点探究民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感知到的信息透明度、政府抗疫信心等心理,及其对参与抗疫志愿活动积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众主观感受到的疫情信息透明度越高,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越强,则参与和支持政府抗疫的积极性就越高。对政府抗击疫情的信心在信息透明度和参与抗疫的行动与为抗疫捐款意愿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拓宽公共卫生治理的社会参与途径。

    2021年04期 v.38;No.166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外语与外语教育研究

  • 高校《英语阅读》云课堂PIAE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与设计

    鲁京晶;蔡慧萍;

    "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国内高校英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PBL教学和教学交互理论为基础,着力于基于云课堂PIAE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路径研究,分析了PIAE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阅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以探究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成效的新途径,并在师生中逐步形成互动共享、自主探究、通力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2021年04期 v.38;No.16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英汉睡眠隐喻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睡眠”焦点词的意向图式分析

    庄娇娇;

    基于BNC英语语料库和BCC汉语语料库,结合动觉意向图式和隐喻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V+睡/眠"和"adj+睡/眠"作为焦点词,分析了英汉语睡眠隐喻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并探讨了此类隐喻表达形式所体现的情感色彩。研究发现两点共性:(1)两种语言共享"睡眠是容器"的隐喻,且睡眠既是容器物件,也是容器物质;(2)睡眠的稳定性、充足等表达是两个语言的中心范畴。同时存在三点差异性:(1)英汉语表达进入睡眠的方式、路径不同,且这些信息的清晰度也存在差异;(2)虽然睡眠既是容器物件,也是容器物质,但是英语倾向于将睡眠理解为容器中液体的表面,即物理特性,而汉语倾向于将睡眠理解为容器中液体的内部品质,即化学特性;(3)隐喻意义上的"睡眠"在英汉语中都含有贬义色彩,英语表达较为直接,汉语较为间接。

    2021年04期 v.38;No.166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学研究

  •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军事课国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海洋大学“蓝色领航 国防铸魂”为例

    卢海英;黄永良;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军事课建设和国防育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近年来,综观当前高校军事课建设与国防教育现状,虽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育人成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高校军事课国防育人内外动力激发不足、课程边缘化和单一化、与人才培养契合不够、创新不够、赋能不足等问题,亟待需要从军事课程建设和国防育人的理念、机制、内容和模式等层面加以创新研究。本文以浙江海洋大学"蓝色领航国防铸魂"为例,积极探索了具有时代特色、校本特色的军事课国防育人新实践,构建了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防教育创新体系,对高校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实现"立德树人"宗旨,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亦可为其他院校国防教育改革和育人机制融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21年04期 v.38;No.16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本为本”视角下高校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实践——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邵凯隽;

    以"以本为本"为视角,通过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实施高校一流专业的时代需求,一流专业建设的政策内涵以及当前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以温州医科大学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实践为例,对高校一流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为其他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2021年04期 v.38;No.16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