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一页不能遗忘的痛史——从《南京条约》到《退还舟山条款》

    方牧

    <正>鸦片战争的硝烟徐徐散去,英国的坚船利炮终于轰开了大清帝国紧闭的大门.1842年10月29日,南京静海寺钟声沉闷,香客稀少,失去往日的神秘和庄严.而停泊在附近的英国旗舰“汉华丽号”则炮口高场,“米”字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戈什哈门被阻挡在码头,清政府的全权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和两江总督伊里布等踏过颤巍巍的跳板,从舰舷鱼贯而入.装饰华丽的船舱客厅,临时改作签字会场.英国全权公使兼远征军总司令璞鼎查勋爵傲慢地喷吐着雪茄烟,在

    1997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所谓《穿鼻草约》历史上并不存在

    陈明德

    <正>当前全球华人在喜迎香港回归之际,一定会想起历史上香港是如何丢失的那段屈辱历史.鸦片战争初期,英国侵略军在1841年1月26日强占香港前,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曾在澳门单方面发布公告,诡称他已与中国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琦善签订了《初步协定》.其中包括以下四款:

    1997年02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香港与辛亥革命

    黄虚锋

    <正>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香港的丢失是其中最沉痛的一页.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权自由的斗争史,而每一次革命都离不开香港的参与和贡献.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辛亥革命是一次最重大、最有意义的跃进,它推翻了封建腐败的清王朝,创建了民主政体.而在这一次革命中,香港的作用尤其巨大.反过来,辛亥革命的冲击,也给香港华人社会带来了民主观念的深入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本文探讨的便是近代香港与辛亥革命的深切关系.

    1997年02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郁达夫《日本谣十二首》笺注

    詹亚园

    <正>这组《日本谣》,题又作《日本竹枝词十二首》,是郁达夫留学日本名古屋时的诗作.诗前有作者原序:“明治初,黄公度有《日本杂事诗》之作,数千年历史风教网括无遗义,至博也.然近年世变重繁,民风移易,迥非昔比.古有其传,今无其继,非法也,于是乎《日本谣》作矣.“序中提到的黄公度,就是近代“诗界革命”的倡导者黄遵宪.黄遵宪在任清朝驻日公使馆参赞期间,曾对日本的历史、政治、风俗诸方面作了较深入的考察,著有《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郁达夫的

    1997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天人相分”——中华美学命题诠释之三

    程俊

    <正>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症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不分析西方传统文化如何,单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天人合一所能概括得了的.仅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除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斗争,乃构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巨大的影响.故而,“天人相分”亦是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1997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诗缘情”的美学意义

    江舟群

    <正>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地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然而在上古社会里,人们往往偏重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把它框定成一种服从政教功能的合乎封建礼义的规范情感.《诗

    1997年02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读鲁迅

    李越

    <正>平生最大的嗜好要算翻书了,我浮躁的脾性决定了我不习惯潜下心来搞一门学问.我的乱翻书,完全是由着兴趣;所翻的书也大多不关涉人生大问题;翻过之后只是在脑际留下些雪泥鸿爪的印痕.要说好处,无非站上讲台,可以东拉西扯,海阔天空,似乎饱读诗书,内心却暗暗惭愧,对自己呸一声.

    1997年02期 33-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民斗争的颂歌,革命理想的预言——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

    沈慧君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是:一方面,沙皇专制继续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起而反抗.对俄国当时这种历史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后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杰出作家的高尔基,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文坛的.高尔基这时的创作显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大力暴露沙皇统治下“铅一样沉重”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热情歌倾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抒发革命的理想.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浪漫主义的.本文仅就高尔基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997年0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自成失败的责任及李岩其人辨——《甲申三百年祭》质疑

    徐志达

    <正>1944年,为了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希望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能从李自成领导的这场农民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借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史论发表后,毛泽东同志把它作为党的“七大”重要文献之一.这篇史论提供的“胜不可骄更重于败不可馁”的教训,今天仍有其启迪意义,故被节选编入小学教师进修教材《习作与文选》及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然而,我对该文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责任、教训等论述,却不敢苟同.兹略加申述,以资商榷.

    1997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国人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失败的教训

    刘丽珠

    <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入侵,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是无穷灾难,国家任资本主义列强宰割,人民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亡国灭种的威胁时时撕啮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国向何处去,民族的希望在哪里,这是中华民族各阶级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阶级各阶层人士纷纷卷入了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斗争,同仇敌忾,气贯长虹,他们的行动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事迹将永垂青史.

    1997年0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

    全永波

    <正>近年来,涉及到民事主体纠纷的案件越来越多,在民法通则所一般认定的自然人与法人之外,其他未在民事立法中确定却又不得不成为审判实践主体的案型也屡见不鲜,其中对胎儿的民事权利的保护已引起民法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亦就胎儿及胎儿应具有的民事权利和权利的合法保护以及有关法律的完善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997年02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张宇星

    <正>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高校教师在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同时,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为此,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时代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有力地推进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培养乃至社会道德建设发生重要的影响.诚然总体上看,目前教师的职业

    1997年02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林吟

    <正>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一代以至几代人.因此,坚持把德育摆在首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崇高理想,至关重要.

    1997年0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初级中学管理机制

    孙涛

    <正>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以利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种要求不能说不合理,问题在于怎样才算是好的学校,换句话说,好的教育质量是怎样上去的.综观各类学校可见,好的学校除有一批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但是,“手大捂不住天”,校长本事再大,一个人也办

    1997年02期 61-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谈英语动词与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的关系

    陆国飞

    <正>千姿百态的英语句子可以归纳为下面五种基本句型:l、主语(S)+不及物动词(Vi)2、主语(S)+连系动词(link V)+表语(P)3、主语(S)+及物动词(Vt)+宾语(O)4、主语(S)+及物动词(Vt)+间接宾语(Oi)+直接宾语(Od)5、主语(S)+及物动词(Vt)+宾语(O)+宾语补足语(Oc)现代英语里还没有出现过上述五种句型以外的第六种句型.由上面的基本句型可以发现构成每一种基本句型的主要成份是主语(Subject)和谓语动词(Predicate Verb).任何一个英语句子都离不开主语和谓语这两个基本要素,那种无主语的句子只不过是说话人将它省略罢了.而

    1997年02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谈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殷琦乐

    <正>目前对翻译有一种较普遍的看法,以为翻译就是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字转换,通俗地说是中外文搬搬家,只要懂得了原文语言(source language)和译文语言(target language),再加上必要的翻译技巧,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可事实往往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有的人外语学得不错,并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可译出来的文章却晦涩难懂,甚至意思与原文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原文理解不够.而要吃透原文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要深刻了解原文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

    1997年02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salt谈词义的产生与变化

    施叶丽

    <正>在英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词义产生与变化的结果.而词义的产生,一方面与文化历史背景、传统风俗习惯有关,也就是说新义的产生,都有其典故或出处,并且通常以短语形式出现;另一方面,词义的变化或产生常常跟词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有关.由于事物之间在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词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向另一种事物现象与行为的名称,由此发生词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下面就salt这个词具体地加以阐述.

    1997年02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师专英语专业英语文学课的设想

    陈苏燕

    <正>近年来,许多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的学制将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于是英语文学、英美报刊选读、翻译、写作等课程都成了三年级的主要课程.然而,英语文学课作为师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课,人们对它的研究却还没跟上.为了切合师专教育的实际开好这门课程,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1997年02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听力课教学初探

    马黎华

    <正>本文拟从听力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训练,使其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水平.通常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听力理解过程中的总体认识,在指导学生听音时总是急于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难免把核对答案变成教学的目的.而教师的责任之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即如何根据声音信号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馈.我们认为,听力教学实践应结合学生听力理解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

    1997年02期 76-7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