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文化”的海岸带文化特征探究An Exploration on the Coastal Identity of Hangzhou Local Culture
柏以慧
摘要(Abstract):
历史上,杭州文化特指西湖文化,以婉约精致为特征。随着时代的推进",杭派文化"的概念随着"大杭州"地域的形成也逐渐成型。其内涵包括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钱塘江文化三部分。杭派文化将在西湖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大气开放与婉约精致和谐一体的新型现代地域文化。然而,就杭州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而言,上述"杭派文化"的表示遗漏了杭州地理上一个重要的组成空间,即萧山沙地等钱塘江入海口的文化沉淀,该区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及其孕育的具有"海岸带"区域特色的文化风貌显示出江南文化与东海海洋文化兼具的特点。
关键词(KeyWords): 杭派文化;江南文化;海岸带文化特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萧山历史文化内涵及特征研究”(编号:Y201019058)
作者(Author): 柏以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杭州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杭派文化的战略构想(上)[J].杭州通讯,2007(8上):36-37.
- [2]王杰,李加林.浙江海岸带文化资源形成的地貌环境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10(3):23-25.
- [3]王心喜.试论跨湖桥文化[J].四川文物,2006(4):61-70.
- [4]陈志富.萧山水利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5(]清)沈元泰,王藩.道光会稽县志稿(一)[M].绍兴王氏钞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56.
- [6](明)萧良幹修,張元忭撰.万历绍兴府志[M].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606.[7(]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M].光绪辛己岁钱唐丁氏嘉惠堂本影印本.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
- [8](明)薛应旂.浙江通志:地理志[M].嘉靖四十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 [9]彭延庆修,姚莹俊纂,张宗海续修,杨士龙续纂.萧山县志稿[M].民国24年(1935)铅印本翻印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 [10](清)查祥.两浙海塘通志[M].清乾隆刻本.
- [11]沈青松.沙地风情[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 [12]费黑主编.萧山围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清)李卫修,沈翼机,傅王露纂.敕修浙江通志[M].清光绪25年(1899)刻本.杭州:浙江书局,1984.
- [14]陈志根.萧山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259-262.
- [15]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 ①萧山沙地又称南沙,范围北自钱塘江南岸边的临江大堤,南至北海塘,包括清嘉庆十八年(1813)改隶萧山的原海宁南沙以及与之连接的原萧绍海塘外广袤沙地。见费黑《:萧山围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 ②宋代诗人潘阆的《酒泉子》中有“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之句,以示钱塘江弄潮儿的高超技艺。
- ③古海岸带是已脱离波浪活动影响的沿岸陆地部分。见冯士筰《: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 ④史上,钱塘江出海口流道曾先后取道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被称作“三门之变”。南大门约在公元7世纪形成,海潮至此与钱塘江流相遇,此后,江流一直由此入海,这一局势直至明末清初;中小门自康熙十九年通流,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随流道向北而淤塞后,与原南大门流道全部淤涨成陆。见费黑主编:《萧山围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 ⑤萧山人将自带生产、生活资料到沙地去挑筑高坝、土埂,阻挡江潮的围垦活动称为“挑塘”。建国后的围垦主要依循“治江、促淤、围涂”的治理原则。20世纪60至80年代,采用各级政府统一协作,围垦指挥部统一部署,萧山各地方出劳动力的分工办法,施行“谁出力,谁投资,谁得益”的土地分配政策;9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后,围垦由密集型劳动转向机械化施工,公开招标承包,并且设专门机构经营管理土地,不再分给乡镇。见费黑主编:《萧山围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