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On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aking the Urbaniz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马陵
摘要(Abstract):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以及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特色城镇化;城市化模式;小康社会;“三农”非农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413RK005)。
作者(Author): 马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⑥申平华:《城镇化: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性规定》,《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8期,第20页、22页。》
- ②联合国人居中心编,沈建国、于立、董立等译:《城市化的世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 ③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 ④孙超英:《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借鉴》,《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73页。》,
- ⑤牛文:《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解放军报,2003年第1期,第13页。》
- ⑦李一:《城市化: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8期,第30页。》
- ⑧李京文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