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籍贯研究述评──《三国演义》文献学研究之一Review to Researches on Author's Birthplace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韩伟表
摘要(Abstract):
由于传世材料的匮乏与抵牾舛错,罗贯中的籍贯至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明清以来,主要有五种说法:“太原”说;“东原”说;“钱塘”说;“慈溪”说;“庐陵”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鸣逐渐集中到前两种意见。作为基础研究,探讨籍贯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决此悬案,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三国演义》的整体研究。站在世纪之交,对该课题的学术进程作一番认真的清理总结,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KeyWords): 《三国演义》文献学;籍贯研究;“太原”说;“东原”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韩伟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从现知最早的刊本至今,《三国演义》刊行的主要正式名称不下十数,为行文方便计,本文以《三国演义》作为共名。
- ②明清文献及有些刊本有作罗贯(字本中)、罗贯忠、罗道本(名卿父)、罗贵志等,实为传抄讹误。清人文献记载有王实甫作《三国演义》说。陈鼎《黔游记》在考察关索故事时说:“但不知王实甫作《三国演义),据何种史,而忽插入[关]索乎?是皆不得而考也。”林纤《畏庐琐记》存两说:“《三国演义》为元人王实甫撰。《七修类稿》又以为明罗本贯中所编。”常思修《安顺府志》卷四十七《艺文志》载谢庭董云:“王实甫《三国志演义》、毛宗岗《三国志评》、谢肇 《滇略》,未知所据何稗史,皆载有关索?”参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周绍良《绍良丛稿·关索考》。至今尚无可靠根据证实王作之说。 当代学术界也有否定罗贯中的著作权的。如张国先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可能是“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见《<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非罗贯中所著说》,《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2期;周 《<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群众论丛》1980年3期;张志合《从<花关索传>和<义勇辞金>杂剧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5期、《再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时间》,《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2期、《管窥锥指说“玉带”:<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一证》,《殷都学刊》1992年2期;李伟实《(<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零陵师专学报》1994年3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吉林社会科学》1995年4期等。但总体看来辩驳者甚夥而相应者寥寥。
- ③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其为“钱塘”人、王圻《续文献通考》、郎瑛《七修类稿》称“杭州”人、“杭人”;清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笼统说他是“越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即据此立说。
- ④参阅:罗尔纲《水浒真义考》,《文史》第15辑(1982年);王利器《罗贯中、高则诚两位大文学家是同学》;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
- ⑤参阅:赵景深《<说唐传>非罗贯中作》(1933年),载《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郑振锋《罗贯中及其著作》,《青年界》一卷(1931年)1期、《中国文学史》,朴社 1932年版;孙揩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年)等。
- ⑥关于该书的发现时间,说法不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十卷(1936年)第五号马廉校录的《录鬼簿·录鬼簿续编》之短跋(赵学孟作)云发现于1931年秋。郑振锋藏本之长跋(自作于 1946年 10月)却说发现于 1928年 1929年间。今依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录鬼簿续编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 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第 281页。
- ⑧《录鬼簿续编》的编撰者是否贾仲明(名),是否与罗贯中为“忘年交”,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参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录鬼薄续编提要》;张志合《<录鬼簿续编>作者考辨》,《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6期;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
- ⑨参阅:李修生《论罗贯中》;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李厚基、林骅《三国演义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陈辽《罗贯中其人其作》;刘孔伏《罗贯中生年年及籍贯辨析》等。
- ⑩参阅:澳大利亚柳存仁《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8卷(1976年)1期,又见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澳大利亚麦莱莲《词话及<三国志演义>的演化》,《通报》第71卷(198引第4、5期;日本金文京《<三国演义>版本试探》,《集刊东洋学》61(1989年),又《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 3、4期;日本上田望《<三国演义>版本试论》,《东洋文化》第71卷(1990年);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英国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等。
- [1]郑振铎.罗贯中[J].青年界,1935,(5).
- [2]孙楷第.罗贯中[J].文学研究,1958,(2).
- [3]山鹰.关于罗贯中籍贯的异闻[N].新民晚报,1959-11-18.
- [4]李修生.论罗贯中[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1).
- [5]周楞伽.小说小札·罗贯中的生卒年新证[J].文学遗产,1981,(4).
- [6]王利器.罗贯中高则诚两位大文学家是同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3,(1).
- [7]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J].社会科学研究,1983,(1)(2).
- [8]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J].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
- [9]赵立军.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罗贯中[N].辽宁日报,1983-09-21.
- [10]孟繁仁.漫话罗贯中[N].太原日报,1984-05-22.
- [11]李灵年.罗贯中“有志图王者"辨[J].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1985.
- [12]孟繁仁.罗贯中试论[A].三国演义论文集[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 [13]陈辽.罗贯中其人其作[J].明清小说研究第3辑,1986.
- [14]孟繁仁.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J].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1986.
- [15]李灵年.罗贯中为赵宝偕门人辨略[J].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1986.
- [16]刁云展.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J].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1986.
- [17]沈伯俊.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1987,(2).
- [18]孟繁仁.录鬼簿续编中的罗贯中[J].上海师大学报,1987,(4).
- [19]刘孔伏.罗贯中生卒年及籍贯辨析[J].阴山学刊,1988,(1).
- [20]孟繁仁.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与罗贯中[J].城市改革理论研究,1988,(2).
- [21]孟繁仁,郭维忠.太原罗氏家谱与罗贯中[J].文学遗产,1988,(3).
- [22]姚仲杰.罗贯中许贯中和河南鹤壁市郊许家沟[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0,(1).
- [23]刁云展.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是山东人罗贯中[J].社会科学辑刊,1990,(6).
- [24]沈伯俊.罗贯中的籍贯究竟在哪里[N].四川日报,1991-03-23.
- [25]宣啸东.许贯中之原型即罗贯中辨[J].晋阳学刊,1991,(3).
- [26]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A].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C] .四川:巴蜀书社,1991.
- [27]刘世德.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1992,(4).
- [28]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J].文学遗产,1992,(4).
- [29]王辉斌.三国演义作者问题说略[J].荆门大学学报,1993,(2).
- [30]高立发,苏柏.罗贯中的家谱是怎样找到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03-05.
- [31]彭海.罗贯中和河南内乡[J].明清小说研究,1994,(2).
- [32]陈辽.罗贯中[J].古典文学知识,1994,(6).
- [33]刘世德.罗贯中是哪里人[A].夜话三国[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 [34]刘华亭.罗贯中的籍贯──太原即东原解[J].济南师专学报,1995,(1).
- [35]杨海中.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J].东岳论丛,1995,(4).
- [36]杜贵晨.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J].齐鲁学刊,1995,(5).
- [37]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J].泰安师专学报,1997,(2).
- [38]杨林.罗贯中散论[J].海南师院学报,1999,(3).
- [39]陈辽.罗贯中找到了吗[J].齐鲁学刊,2000,(1).
- [40]陈辽.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作者罗贯中[J].中华文化论坛,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