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化身:李欧梵的现代文学研究概貌Incarnation of Modernity: Leo Ou-fan LEE's Study of Modern Literature
罗文军,曾笑栗
摘要(Abstract):
李欧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着深远影响,他的论著对国内批评界在思维转变、视野拓展、理论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启示,但是国内研究界还是侧重于对其"现代性"理论的探寻和具体著作的评论。其实,其研究方式的不断拓展本身就展现出一种学术经验不断突破的"现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欧梵的学术研究历程也是"现代性"的化身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李欧梵研究"文史结合"、"都市叙事"、"视觉维度"和"回归古典"的几个重要转向,力图对其"边缘人"身份带来的"多元视角"作准确描述,由此探求海外视野与中国经验如何对接的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李欧梵;现代文学研究;海外汉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罗文军,曾笑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夏伟:《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当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第189-192页。
- (2)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页。
- (3)(8)李欧梵,罗岗:《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中国经验》,《天涯》2004年第2期,第4-39页。
- (4)(5)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108,108页。
- (6)李欧梵,季进:《李欧梵季进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 (7)李欧梵著,陈建华录:《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4页。
- (9)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 (10)香港商报文化东方《:李欧梵:在中国文化的幽魂中感受余辉》,http://taiwanchuanji.jinciwei.cn/322460.html,2017年9月4日。
- (11)李欧梵:《西潮的彼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 (12)(13)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总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 (14)练暑生:《如何想像“上海”?——三部文本和一九九〇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叙事”》,《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第107 -116页。
- (15)傅元峰:《文学研究中的城乡意识错乱及其根源》,《文艺研究》2016年第12期,第27-36页。
- (16)栾梅健:《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自信》,《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第1-7页。
- (17)李欧梵,陈建华:《晚清文学的定位——李欧梵教授访谈录》,《书屋》2016年第12期,第36-46页。
- (18)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页。
- (19)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第110-118页。
- (20)赵刚《:西奴风与落花生:评史书美的“华语语系”概念》,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7/11/384958.html,2017年11月10日。
- (21)吴秀明,张锦:《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新时期以来内地学界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第89-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