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Developing Student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姚艳波
摘要(Abstract):
口译课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译员的口译能力。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关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以及能力从以陈述性知识表征到以程序性知识表征的转化过程,本文提出交替传译教学应包括基于口译基本理论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专题训练的课程模块、基于口译模拟训练的课程模块和基于口译综合实践的课程模块。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译员逐步成长为合格的译员。
关键词(KeyWords):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交替传译;口译能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交替传译能力发展中的运用”(编号:Y200908009)
作者(Author): 姚艳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方健壮.口译教字改革刍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8(1):38-41.
-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1.
-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3):30-33.
- [4]古琦慧.口译课程发展刍议—译员能力的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4):109-112.
- [5]Anderson,J 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v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6]卢宁,赵俊华.一条能力发展之路——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5-27.
- [7]柴明炯,张爱玲.论口译专能的开发与培养[C]//柴明炯,张吉良.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 [8]吴吉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能力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16-119.
- [9]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界,2007(3):45-50.
- [10]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08(4):49-53.
- [11]姚艳波.交替传译技能化教学:内容、原则和模式[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85-89.
- [1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